4成青年抗拒休息 DSE女考生溫書寧願不吃午餐刪IG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5/15 16:53

最後更新: 2019/05/16 00:18

分享:

分享:

突破機構發表研究指4成受訪青少年抗拒休息,圖為(左起)突破機構高級心理輔導員廖暉清、事工研究及發展經理陳競存及研究幹事林俊杰。(陳偉英攝)

青少年輕生問題引起社會關注,突破機構一項調查發現,10至29歲受訪青少年當中,近4成半為應付學業或工作而身心俱疲,約4成更怯於或抗拒休息,甚至在休息後感內疚,呈「逆休息」狀態,有女生為備戰公開試,每日溫習12小時,為用盡每分每秒操試卷,連午飯也不吃。

突破機構於去年10至12月進行「『逆休息』文化與青少年倦怠」研究,以街頭問卷訪問10至29歲青少年,成功收回1,221份問卷,受訪者平均年齡為18.5歲,53.4%為中學生。受訪者平均每日睡6.6小時,比國際睡眠基金會建議少2小時。

研究指青年有倦怠傾向

研究顯示,青少年有倦怠(Burnout)傾向,44%為應付學業或工作而身心俱疲,23%更認為即使自己盡了力,亦愈來愈難達到學習或工作要求。 

結果亦反映普遍青少年處於「逆休息」狀態,39.5%受訪者會在休息後感內疚或後悔,43.1%表示「未做哂嘢,唔敢休息/玩」,反映他們認為在有條件下才能休息,55.4%表示「雖然好攰,但驚休息會令我追唔切學業、工作進.度」。

應屆文憑試女考生譚同學表示,父母只要求她盡力溫習便可,但她認為「盡力」的意思含糊,故她用時間衡量,在今年2月底開始的自修假期(study leave)期間「用盡每一分每一秒」,每天早晨7時起床後,先吃一頓豐富早餐,便會由8時開始溫習,直至晚上7時吃晚餐,中途不吃午餐,只吃麵包果腹,避免花時間思考午餐吃什麼,以及省去外出用膳的時間。

譚同學亦限制自己溫習至下午3時,才小休半小時,若休息時間過長,她亦會感到內疚。為了專心溫習,她甚至刪除自己的社交媒體Instagram帳戶。

她甚至認為自己不應該有娛樂時間,每天晚飯過後,連愛看的半小時劇集,有時也只敢看一半、待晚餐「落格」便去洗澡,然後繼續溫習,直言:

如果我睇多15分鐘,等於冇咗15分鐘去溫習,其實M.C.(多項選擇題)15分鐘可以做到好多條。

譚同學憶述曾因為未能完成當日溫習目標,在晚上禁不住哭泣,她認為若父母將「盡力」量化,具體說明溫習時間,她在達到目標後才能放鬆。

突破機構:青年對休息存負面觀感

突破機構研究幹事林俊杰認為,結果顯示青少年對休息存有負面觀感,視休息為「有條件性」、比工作次要,甚至休息後感內疚,休息亦未必能減壓,削弱休息的作用,青少年或受到社會競爭文化影響,以學業成績論成績,以及社會對休息定下負面價值,如「勤有功,戲無益」,致貶低休息的價值。

突破機構高級心理輔導員廖暉清憶述,以往有個案為家中長女,本身成績優異,經常考獲滿分,但母親表明一旦低於95分就會用藤條鞭打一下,94分兩下,如此類推,令該個案日後工作時也會經常認為自己表現未夠好。

廖暉清表示,對休息感內疚的青少年個案中,不少本身富有責任感,且帶有完美主義傾向,重視成績表現,但其實內裡對於自己的表現經常感到不安。由於這些學生予人感覺可靠,經常被委以重任、身兼多職,又不懂得拒絕,因此倍添壓力。她提醒家長,青少年往往習慣以成績定義自身價值,家人應該明確表示,不論成績都會關心和重視子女,從而減輕壓力。

為了回應青少年的狀況,突破機構文化及影音媒體部推出「月球上的人」青少年精神健康關注計劃,盼讓青少年在困苦中尋找出路,包括在社交網絡平台發放街頭訪問及情緒健康資訊圖等,並製作一條名為《缺氧女孩》的劇情短片,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編,講述一名女學生如何救回一位想輕生的陌生同學。